2020-10-12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昇辉谈“十四五”规划:扎稳马步 练足内功 抢抓机遇 行稳致远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发展30多年来国家调控政策最多、最严厉、周期最长、市场变化最大的五年。但公司在集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保持战略定力,落实集团部署,坚持稳步发展,在经济规模、品牌影响、管理能力和产品技术等方面都较“十二五”有了明显提升,连续三年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前65位。管理上实现了项目型管理向区域化管理的转型;模式上实现了重度依赖商品房、保障房的单业态,向多元业态的转型;市场布局上坚持跟随集团脚步,不断完善“1+4+X”布局,完成了地方房企向全国化房企的转型;以海玥为代表的品牌系列得到了各地市场的初步认可;在科技健康住宅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装配式住宅、钢结构住宅等领域获得行业优质奖项认可;新昌城城市更新、惠南镇“城中村”等一些重大项目落地,成为“十四五”发展的基石。 “十四五”期间,面对疫情的后续反应和“房住不炒”调控的长期政策环境,公司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及时审时度势,在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及集团新一轮发展战略框架中聚焦新定位,找准发力点,练好真功夫,培育新动能,开创一条具有自身优势的独特发展道路。在公司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过程中,要重点提升以下五种能力: 一是提升政策解读和市场研判能力。中国楼市被称为“政策市”,读懂政策就能认清趋势、占得先机。要在变局中厘清形势,把准脉搏,就必须进一步发挥房产研究院的智囊团作用,提高公司对政策信息的收集、积累和整体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观察市场。通过政策的前后关联性、“一城一策”的差异性和销售、资金、税务等各类政策的协同性进行整合研究,形成具有前瞻性的高质量决策建议,为公司稳步推进集团房产事业群发展战略把好方向舵。 二是提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与服务能力。随着土地市场“限房价竞地价”等政策的落地,“拿地即获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路径创新的迫切需求,要充分发挥好集团大型国企的优势与职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配合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城市高质量建设和治理,以城市更新、产城融合等新模式,拓展多元化土地收储渠道,形成有规模利润、有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 三是提升与集团内兄弟单位项目合作能力。“十三五”以来,房产行业始终维持着“强者恒强”“优者更优”的竞争格局,公司如果以一己之力在房地产市场单打独斗,绝无胜算。必须要以“借用、整合、共赢”的理念,充分调动、利用好集团内投资、总包和各专业单位在公司重点布局城市的政府资源、社会关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深耕城市的水平,提升联动获取项目、共享开发成果合作机制的效率和成果。 四是提升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转变,要求公司必须提高向管理要红利的能力。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基于多元化业务特性的差异化管控体系,培育系统性风险管控能力。要继续完善总部、区域、项目三级管理机制,完善从拿地到回款的投融管退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深化集采、设计、智慧物业、投后管理等重点管理体系的搭建,增强低成本融资获取能力和前置税务筹划能力,有效提升公司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五是提升人才培育和绩效管理能力。“十四五”期间,要切实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要学习对标房企的人才培育和考核激励办法,向改革要“红利”,要“动力”。要进一步改革公司考核体系,提高以结果为导向的量化指标权重,符合行业特征,避免鞭打快牛和平均主义倾向。要加强对区域公司总经理、事业部总经理薪酬绩效考核,探索实施跟投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干事创业氛围,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孵化出百亿和50亿规模的区域公司、事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