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上海建工房产事业一部惠南镇“城中村”项目建设纪实
8月19日,上海建工房产成功摘得浦东新区惠南东城区中单元A1-3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红光村地块)。该地块是惠南镇“城中村”项目首块商品房用地,标志着公司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拓展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 惠南镇“城中村”项目,是惠南地区首个实行“阳光动迁”的项目,动迁基地大、动迁户数多、签约奖期短、开发周期长,项目的推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惠南镇未来发展大局,事关上海建工房产“十三五”和“十四五”转型发展。民生工程当以民为本,上海建工房产事业一部“城中村”项目团队发扬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与镇相关部门协同攻坚,深入基层听民声、释民惑、解民忧,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进签约工作。项目一线的历练,也造就了一支学习型青年团队,他们积极进取,敢于思辨,用奋斗书写青春,用汗水见证成长。 公司领导调研恵南"城中村"项目 汇聚全镇之力 创签约率新高 这场攻坚战役输不起也不能输 惠南镇“城中村”,是原南汇区东城区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片未动迁区域,区域内功能布局混乱,街巷狭窄拥挤,公共配套滞后,交通出行不便,生活环境脏乱差……严重制约了区域功能提升和惠南镇的整体发展,广大村民期盼动迁的愿望由来已久。 然而,动拆迁工作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城中村”项目涉及红光村、明光村、勤丰村、灶路村等四个村,土地面积932亩、共涉及823产动迁户、16家企业单位,其中户籍人口3845人,外来人口5074人。项目启动之初,就面临诸多困难:村民对动迁期望较高,习惯性地认为“拖到底政策会更好”;首次实行“阳光动迁”,村民普遍对新政特点、政策口径等不了解,且协议置换签约奖励期只有短短30天;动迁户情况复杂,有涉及宅基地买卖的,有反映漏确权的,还有遗产房纠纷的,各种情况相互交织。 更令项目团队感到捉襟见肘的是,2017年11月24日,在由浦东新区建交委牵头召开的惠南镇“城中村”项目专题会上,明确了上海市政府对该项目的具体工作部署和推进要求,即到2018年6月30日,“城中村”项目必须完成签约率95%以上,如未完成任务目标,该项目地块内的经营性用地出让方式将由此改变。半年多的时间,这无疑会对这一重大民生项目的推进以及上海建工房产的转型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毫无疑问,这场与时间赛跑、同签约率较量的攻坚战输不起,也不能输!为打赢这场战役,项目团队协同配合,与全体镇班子成员、处级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约200人全部充实到各动迁推进组中,分10个推进大组、19个推进小组,举项目部及全镇之力积极推进签约工作。在整个动迁过程中,项目团队下沉至动迁指挥部和推进基地现场,全程参与到对动迁户的情况摸底、宣传动员、房屋评估、动迁签约等各项工作中。全体人员平时白天正常上班,傍晚5点开始进驻“城中村”基地,走村入户,精察细访,听取动迁户的意见,了解动迁户的想法,及时掌握动迁评估工作的实际进展状况。 事非经过不知难。时任惠南镇“城中村”项目经理杨宇松,和周海湧、唐纪一3名党员勇挑重担,分工协作,开启“5+2”“白+黑”工作模式,与重点、难点推进小组一起走进动迁户家中,听意见,聊想法,出对策。即便多次吃到闭门羹,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任何一户,历经千辛万苦,用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只为给老百姓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每天晚上8点30分,召开推进工作例会,听取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部署工作,忙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准时参会的唐纪一不管再晚再累,总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把当天的签约情况作及时通报,以便领导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周海湧家住浦西,很多次忙到深夜,他就在当地借旅馆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阳光动迁”,就是把动迁的全过程晒在阳光下,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项目指挥部第一时间开通“城中村”动迁签约微信服务号,将签约进度、房源信息、政策口径、项目资讯等全部公开,让村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项目进度和每一户的情况。同时向村民发放《宣传手册》,郑重承诺“方案执行、前后一致、绝不走样;现行政策、一把尺子、丈量到底;安置信息、全部公开、接受监督”。 把阳光政策讲清、讲明、讲透,用真诚、真心、真情开展疏导工作,在项目团队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很多摇摆观望的动迁户纷纷接受房屋评估并签下了协议。截至2018年5月28日晚11点40分,为期30天的“城中村”项目协议签约率达到了95.5%,创造了惠南镇动迁工作的历史纪录。 2019年12月,项目启动协议置换推进,项目团队协同镇动迁办、征收事务所一起对剩余的动迁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告知他们“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分析现在签约与后续征收签约的利弊,终于又签约了22产,动迁工作就这样在法理和温情中有序推进。 坚持项目育人 厚植成才沃土 这支青年团队有干劲也有担当 项目一线是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建功立业的平台。上海建工房产事业一部始终坚持以重大工程为载体,在项目一线培养人才,不断推动青年岗位建功。 如今,惠南镇“城中村”B7b-11动迁安置房地块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中,一支由85后、90后、95后组成的青年团队也在项目中经受历练,不断成长。在项目负责人、青年党员胥凤慧的带领下,整个团队青春洋溢,扎实肯干,刻苦钻研,虚心求教,立志要在“城中村”建设中干出实绩。今年5月,惠南镇“城中村”项目被上海建工集团团委命名为上海建工房产有限公司惠南镇“城中村”改造项目青年工程。 受年初新冠疫情和今夏超长梅雨季等影响,“城中村”项目推进遇到不少阻力。这支青年军加班加点,群策群力,及时调整施工流程,优化施工工艺,科学把控复工节奏,力保重大民生工程节点目标的完成。团队以“青年工程”为鞭策,积极进取,敢于思辨,在项目地下室结构施工过程中,协同总包共同探究“地下室外墙止水导墙内置施工”创新工艺,不仅节省了成本和工期,还大大提高了地下室外墙防水功效及观感质量。 在事业一部,依托“方芳劳模工作室”这个助推青年员工快速成长的载体,师徒带教成为了一项常态化工作,“传、帮、带”精神也得以延续。工作室结合不同项目特点精心培育,塑造了惠南镇“城中村”项目学习型团队、三林保障房项目管理型团队和宣桥商品房“钢铁侠”团队,厚植成才沃土。 在“城中村”项目部,青年员工陶毅仁、朱顺骐在设计会审和安全检查等方面刻苦钻研,解决了图纸疑问,规避了安全隐患;项目资料员陈昊除了主动向“老法师”学习外,还积极探索资料归档新思路……项目一线的摸爬滚打也激发了他们对自身更高的政治追求。项目开工不久,就有3名员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牢记使命担当,争做合格党员。 青年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承载着变革创新的重任。事业一部放手让青年员工在项目中乘风破浪,青年员工也全身心在项目中沉淀成长,努力成就一支名副其实的学习型青年团队。 延续放心品质 不负百姓期待 这项民生工程有颜值也有内涵 惠南镇“城中村”项目是造福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以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集约利用土地、保障村民权益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形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空间布局,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中村”项目分为南北两个区块,北区块东至川南奉公路、南至拱为路、西至南祝路、北至拱晨路,用地面积80.93公顷;南区块东至腰沟河、南至中港河、西至靖海路、北至人民东路,用地面积53.31公顷。项目共由3块安置房用地、5块商品房用地及2块商业用地等组成,其中保障房(动迁安置房)用地150332.8平方米;公益性(公建配套、道路、公共绿化)用地195822.1平方米;经营性(商品房、商业)用地293917.6平方米。 根据规划,项目以打造高品质城市功能片区为导向,将“城中村”区域作为一个文化型、活力型、混合型现代居住社区纳入东城片区的发展框架中,将其打造成以现代居住为核心的城市综合社区。规划新增了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通过公共空间、公共通道的引导,新社区将构建无障碍、网络化的步行系统。 让老百姓早日实现安居梦,住进“放心房”,是上海建工房产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目标。 针对安置房地块,项目团队将充分展现事业一部作为保障房建设领域“王牌之师”的实力,把周康航大居“零投诉”的放心品质延续到“城中村”项目安置房建设中。在优化安置房方案设计过程中,项目团队曾三次组织镇、村、居民代表等介绍安置房设计方案,耐心聆听动迁居民意见,认真解答各方疑问。当有居民提出“PC建筑是否安全、会否渗漏水”等问题时,项目团队向动迁居民发出了参观周康航大居PC项目的诚挚邀请。当居民代表面对眼前一幢幢拥有极高外立面平整度、房型布局合理的PC建筑时,心中的疑惑和不安都解除了,大家无不赞叹上海建工在国内PC领域的示范引领地位。居民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宣传上海建工的放心品质,让动迁居民都能放心、安心地选房。 针对商品房地块,项目团队将以事业一部倾力打造的宣桥海玥瑄邸为模板,将上海建工房产“海玥”系产品所蕴藏的海派风情特色与精工匠心品质传承到“城中村”商品房项目建设中,发挥上海建工全产业链优势,在惠南镇筑就又一“海玥”系佳作,引领全新人居体验。 针对商业地块,将依托对区域内消费群体的准确分析和市场定位,引入成熟商业运作团队以及知名商业品牌,打造惠南地区全新商业地标。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色生态推窗可见,配套服务就在身边,宜居宜业指日可待……一个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城中村”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中村”改造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上海建工房产事业一部将以必胜的信念、创新的举措、过硬的品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为公司“十四五”转型发展提质赋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砺前行。 |